技术动态

冰力学研究新视角:采用DSE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精准量化压缩变形演化

极地航行与海洋工程中,研究冰的强度、脆性、破碎过程以及与结构的相互作用,是设计抗冰船舶和海洋结构物、确保航行与作业安全的根本依据。DSE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具有非接触、全场测量等优势,精准捕捉冰从变形到断裂的全过程应变数据,为极地工程中晶体材料损伤机理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解决方案。
一、背景
随着极地航行的开辟和极地资源的勘探,船舶和海上平台(如钻井平台、风力发电机基础)必须能够承受海冰的巨大冲击力和挤压力。研究冰的强度、脆性、破碎过程以及与结构的相互作用,是设计抗冰船舶和海洋结构物、确保航行与作业安全的根本依据。不准确的力学模型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。
图1 冰川工程
二、 传统测量手段及痛点
传统的测量方式难以深入揭示这一机理,因此,精确获取加载过程中冰的全场变形演化数据,成为揭示其破坏机理的关键。
传统接触式测量方法:
  • • 引伸计:仅能提供标距内的平均应变,无法反映局部变形与非均匀应变场;
  • • 应变片:虽可测量点应变,但信息有限,粘贴工艺易干扰冰体本身,且在低温环境中可靠性下降。
传统测量方案局限性:
  • • 仅提供离散或平均数据,难以捕捉复杂变形场;·
  • • 无法可视化损伤萌生与扩展过程;
  • • 传感器可能干扰试样真实性;
  • • 低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实施难度。
图2 传统测量手段(引伸计)
三、 新的测量手段:DSE系统的优势方案
联恒光科的DSE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,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(DIC)技术,采样非接触光学测量方法,通过在试件表面制作散斑,利用相机采集连续变形图像,通过软件计算全场位移与应变分布,有效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案的不足。
图3 冰块压缩位移场
DSE系统的特点优势:
  • • 全场可视化:以云图形式直观展示全表面应变分布,精准定位应变集中区与裂纹萌生位置;
  • • 高分辨率量化:可实现微米级位移测量,捕捉细微变形演变;
  • • 非接触测量:完全不干扰试样,尤其适用于脆弱易变的冰体;
  • • 动态过程记录:支持从起始加载至最终破坏的全历程分析;
四、 应用案例:基于DSE的淡水冰单轴压缩破坏分析
实验信息:
  • • 试样:带散斑的立方形淡水冰
  • • 环境:低温室环境(-10℃)
  • • 加载:单向向下压缩,速率10mm/min
  • • 采集:采用DSE三维持续采集冰块表面连续变形图像
分析结果:
  • • 在弹性阶段,应变场分布均匀,可准确计算弹性模量;
  • • 接近屈服时,DIC清晰捕捉到局部剪切应变带的形成,揭示塑性变形早期区域;
  • • 在破坏阶段,成功追踪主裂纹从产生、扩展至贯穿的全过程,并实现裂纹扩展速度与张开位移的定量分析;
  • • 全场数据明显展示出冰由均匀变形至应变局部化、最终发生脆性断裂的完整失效路径。
图5 冰块弹性应变场、局部应变带、主裂纹萌生及扩展贯穿
本案例表明,DIC不仅支持提供传统强度指标测量,更完整揭示了冰受压下的破坏机理与演化过程,体现出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数据维度和分析深度。
五、总结
对低温环境下冰块压缩性能的研究已从传统的“结果导向”(只关注强度值)进入到了“过程导向”(关注变形损伤演化全过程)的新阶段。DSE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非接触式全场光学测量方法,完美地解决了传统测量手段的痛点,能够无损、高精度地捕获和量化冰材料在载荷下的复杂变形行为。系统使得研究人员能够:
  • • 揭示机理:直观看到应变局部化、裂纹萌生与扩展等关键过程。
  • • 建立模型:为基于物理的本构模型和损伤失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提供丰富、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  • • 预测行为:更准确地预测冰结构在复杂载荷下的安全性和寿命。
DSE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,将持续在低温冰力学乃至更广泛低温材料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,推动对此类特殊环境材料行为的认知边界。